寶寶的輔食,重要且講究,比如,關于吃肉的問題。很多新手爸媽容易陷入疑慮:吃早了,怕消化不了,吃晚了,怕營養跟不上,沒吃對,怕傷了寶寶身體!那么,寶寶到底什么時候可以加肉?吃哪種肉最好?如何正確吃?下面來看看!
01.肉對寶寶有多重要?
肉類含有豐富的鐵、蛋白質、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等,可以預防寶寶缺鐵性貧血,也是平衡寶寶營養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尤其是肉類中的氨基酸,對寶寶的身體發育起著重要的作用。
02.寶寶多大吃肉合適?
一般寶寶7個月就可以添加肉泥了,10~12個月,適合添加肉丁、小肉塊,1-2歲,可以開始吃肉丸,肉絲。當然,可能存在個體差異,比如消化能力比較弱、發育遲緩一點的寶寶,吃肉時間可以酌情推遲。
03.寶寶吃什么肉最有營養?
從營養方面來看,魚肉比牛肉好,牛肉比雞肉好(過敏寶寶慎添加魚蝦等)。
牛肉性溫,一年四季,各種體質的寶寶都可以吃。豬肉性平,相對更適合消瘦的寶寶,較胖的寶寶要適當控制。
鴨肉性涼,適合夏秋季節食用。
雞肉性微溫,一年四季均可食用,且對身體較弱、食欲不好的寶寶更為適宜。
羊肉性溫熱,因此最好在冬季春季食用。如果寶寶怕冷、瘦弱,夏天也可以吃。
溫馨提示
每種肉所含微量元素和蛋白質占比不一樣,只要寶寶接受度可以,建議每種都適當嘗試下。
04. 寶寶怎么吃肉,才科學健康?
(1)性狀:
從肉泥---半固體(肉末)---固體(肉粒)過度。
(2)種類:
先添加紅肉,保證鐵的供應,再添加白肉,之后再嘗試魚蝦、海產品。每次新增食物單獨添加,避免過敏。具體可參考:
7個月:添加豬肉、牛肉、羊肉、豬肝、雞肝;
8個月:添加雞肉、鴨肉、三文魚、鱈魚;
9個月:添加蝦肉;
10個月:添加其它深海魚肉。
小恩科普
紅肉,是未經烹調前肉的顏色是鮮紅或者暗紅的,比如羊肉、牛肉、豬肉等這些肉類;
白肉,指未經烹調前肉的顏色是肉色或者嫩白色,比如魚肉、雞肉、鴨肉等。
(3)添加量:
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(2016)》根據寶寶不同年齡,建議了肉類輔食的攝入量:
7-12個月:每天需要50g(1兩)的肉禽魚;
13-24個月:每天需要50-75g(1-2兩半)的肉禽魚;
2-3歲:每天對畜禽肉類、蛋類、水產品類膳食的需求量總和是50-70g;
4-5歲:每天對畜禽肉類、蛋類、水產品類膳食的需求量總和是70-105g;
對于消化能力弱的寶寶,需要延長每種肉類的添加時間和添加量,讓寶寶有充足的時間適應。
(4)其他細節:
a.要選擇高品質、新鮮的肉;
b.不建議清洗生肉,可以先焯水(冷水下鍋),再切肉;
c.肉要徹底燒熟,高溫可以殺死絕大多數的寄生蟲、細菌和病毒;
d.肉菜混著吃,做成餡兒,避免挑食;
e.不要專挑瘦肉吃,最好吃肥瘦相間的,有利于寶寶的生長發育;
f.少油炸、多蒸煮,烹調方法盡量簡單,不添加調味品,這樣既能保留肉的全部營養,又非常健康。
以上,關于寶寶吃肉的相關知識,已經講得非常全面了,希望能對正糾結如何添加肉肉的爸媽有所幫助哦!